聂惠民:教育“回归”引领中医辉煌未来
—— 访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个人
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聂惠民,国内外着名中医药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行医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
聂惠民老师擅用经方治疗内、儿、妇科等疑难杂病,尤以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为特长,如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溃疡病、外感热病、慢性疲劳综合征、抑郁症及更年期综合征、月经病、盆腔炎、小儿厌食、疳积等疗效显着。北京慈安堂中医门诊中医医院出诊专家。
“通过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中医人才,以典型带动一般,这样中医发展才能绵延不断、生机盎然、生根开花。”全国着名中医专家朱良春1月24日对当前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表示极大的肯定。目前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已结硕果,在当日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的优秀管理干部、优秀指导老师和优秀学员近400人在会上受到了表彰,记者在会后对部分获奖者进行了采访。
吴仪讲话牵动着老中医的心
朱老此次是以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优秀指导老师和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指导老师“双重身份”来京参会的。朱老今年92岁,但依然精神矍铄,他感慨地说,这几年,政府和卫生管理部门对中医药工作抓得紧、抓得深,大力支持中医,扶持中医,特别是在中医继承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中医真正得到了实质性发展。此次大规模的表彰,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还亲自到场讲话,振奋人心,鼓舞斗志。作为一名老中医,我内心很激动,我看到中医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医的未来是辉煌的。朱良春还说,吴仪副总理正在读《黄帝内经》,退休后还要研究中医,让他备受感动。
颜德馨回顾了近年来吴仪副总理积极支持和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些举措:吴仪对中医事业感情深厚,曾多次对中医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切实推进继承创新,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在吴仪的倡导下,中医界开展中医“三名战略”,积极支持促进了名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传承工作。尤其令人感动的是,非典期间,吴仪高瞻远瞩,力排众议,积极支持中医尽早介入抗非典治疗,使中西医结合共同完成防治非典型肺炎的重要使命。
北京中医药大学聂惠民教授表现得特别激动,她说颁奖时她的心情许久不能平静。吴仪副总理在讲话中说的“中医里有方方面面的科学”这句话,在她脑海中一直挥之不去,她说这是吴仪副总理对中医药的科学价值的一种肯定,是对中医人的一个莫大的激励,她将会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而奋斗终身。
师承工作:“种子”“土壤”“耕耘者”缺一不可
颜德馨和朱良春两位老专家对目前中医传承工作表示了同样的忧虑:中医院校50年来常有一些惯性思维很难改掉,如:传统中医特色不明显,中医专业的西医课程所占比例较多;中医概念多由西医理论诠释甚至代替;外语课程要求明确、严格,中医经典课程课时不断压缩;研究生水平遵循西医要求,不是以中医理论与技能的水平衡量;轻医德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等。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造成学生极少专研中医典籍,不会用中医思维看病,以致不能正确定位,专业思想动摇,对中医前景缺乏信心。如此延续下去,中医学后继乏人,中医传承也将成无源之水,前景堪忧。
颜老根据多年的带教经验,给出了中医传承工作开展和人才培养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首先“种子”要优良,其次“土壤”要肥沃,第三要有好的“耕耘者”。他解释说,所谓“种子”,就是学生,一要有悟性,中医理论言简义奥,临床灵活多变,必须具备一定悟性才能悟透医理,二要有一颗献身祖国中医药事业的决心;而土壤,实际上是中医发展实践的环境,中医医院及中医科要姓“中”,具有一个具备中医内涵和中医特色的环境,中医人才才可能顺利成长;耕耘者即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良师必须能以中医传统理法方药诊病,言传身教、传道授业,解疑答难,为学生之楷模。要培养中医大师级人才,三者缺一不可。
朱老认为目前师承工作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保证学生的跟师学习时间,很多学生往往各种业务忙,时间上得不到保证。其次,老师也不能保守,要将自己好的经验无私传给学生,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中医人才。中国中医科学院陆广莘教授则指出,中医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要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穿带教始终。他要求学生做一名慈悲为怀、仁心仁术的医生,积极参与到临床实践中来,在医患关系中以病人为本,用爱心帮助患者调动体内的抗病能力,增强对抗疾病的信心。聂惠民教授认为,中医发展,就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理论和实践并举,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证明理论,这样中医发展才会呈螺旋状上升态势。
学生:“跟老师学做人”“看病人数翻番”
继承人和研修学员通过学习,在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及职业道德上均有了显着提高。河北鸡泽县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高社光是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他先后跟从着名中医专家路志正、颜正华、薛伯寿学习。他欣喜地说,跟师学习以前一天只能看40多个病人,现在半天就能看40多个病人,看病人数翻番,病情越来越复杂,治愈率和患者满意度却越来越高,这都得益于他跟师学习。高社光说,从老师身上,他不仅学习了中医辨证的思维方法和中药配伍、炮制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老师那种致力中医事业发展的执着精神,并学会了如何做一名德艺兼备的好医生。
南通市中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医师吴坚是朱老的学生,他感触最深的是从朱老那里学做人。朱老虚怀若谷、谦虚好学、积极上进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他。他说,每次去朱老家,朱老都在看书或批阅学生的稿件。朱老对学生非常严格,要求学生熟读经典和他认为现今有价值的医书,让学生多看、多思、多问,多角度辨证、用药,其结果是学生经常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希望,今后能以朱老为榜样和目标,做一名真正的“中医大家”。
管理者: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须并行
研修项目、继承工作的顺利实施,是与科学规范的管理分不开的。在谈到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的管理工作时,宁夏卫生厅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忠和语重心长地说:“管理者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在认识上到位,把握每一个环节,发挥管理职能。”他认为,中医药发展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中医临床研修项目与师承工作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这两个项目的实施,创新了传统名医培养模式,加速了高层次中医临床和重要技术人才的培养,符合中医人才发展规律。
“我们在传承工作的考核制度方面,采取跟踪管理、动态管理,不定期地对老师和学员进行考核,中期、结业考核时,分临床技能和理论即通过论文答辩的形式。”这是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在师承管理方面的经验。局长鄢卫东介绍说,甘肃本省举办了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先后培养了高层次中医药人才240人次,这些出师的学员都成为当地的中医药技术骨干,学术带头人,第四批继承工作也将在本月底启动。
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业务处副处长张健锋说,细节管理,但不繁琐,宏观引导,但不粗放,这是他们做管理工作的原则。实施责任下沉,本单位负责对指导老师的管理监督,指导老师要对继承人负起责任。中医药管理部门要作为一个平台,为师承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在提到今后师承工作和对研修项目的建议时,三位优秀管理干部获得者都认为,这两个项目是中医药人才培养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希望形成一种滚动发展的机制,使之规范化、科学化、长期化、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