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堂中医门诊

 

古书经典中的养生之道

转自:人民政协报    向佳


养生语录:

人与自然的中和通是自然之道,也是生命之道。顺应这一原理是养生的基本原则,违背这一原理是患病的根本原因。养形当须益气,益气必先保精,保精贵在凝神。

 

傅景华大夫

名医牌:傅景华

傅景华教授、主任医师,北京慈安堂中医门诊中医医院出诊专家。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届研究生班,曾师从岳美中、方药中、耿鉴庭等名老中医。从事中西医疗工作四十余年,主编撰着中医图书5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研究成果获多项国家级及各种奖励,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与丰富的临证经验。

 “中医是和人之道,而非斗病之学”,即中医是调和人的生命过程之道,傅景华教授认为,这些医道在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中医经典及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养生之道,对调理我们当前的生活方式和指导现在的养生保健有重要意义。

天地人中和通为养生之本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提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也揭示了人与天地不仅发生于共同的自然本原,而且遵循着共同的空时法则。“天人和通”之道贯穿了中华文化达数千年之久,因而也成为养生之道的自然原理与生命原理。“天人和通”就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与和谐交通,而人与自然之所以和谐交通、动静相随,其根本原因就是人与自然共处于相同的空时动变之中,生命与自然是统一的空时动变过程。

人与自然的中和通是自然之道,也是生命之道。顺应这一原理是养生的基本原则,违背这一原理是患病的根本原因。《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等,就是顺应自然、生气通天的过程,全面揭示了调摄生命活动,实现天地人与神气形中和通的养生之道。

养生是实现神气形的中和通

生命动变在于通,顺宇宙大化流行之性而通,应阴阳四时五行之序而通。由于生气通天,所以专一精神、合开天气而通达于神明。由于内外相通,所以运身开窍、往来出入而调理神机。

生命动变在于中。相传当年广成子对黄帝讲了摄生之道后,又强调说:“多知为败,贵在守一。”而老子对道的理解却更加精辟,他说:“多闻数穷,不若守中。”中即是空,守中就是守空。

生命动变在于和。自然与生命共处于反正、虚实、合开、圆方的和谐有序之中。得其和乃正,失其和为邪。失和则有病,得和则无病。

应用生命动变中和通的原理,就会在人与自然中和通的同时,实现人自己神气形的中和通。养形当须益气,益气必先保精,保精贵在凝神。老子主张守中实内,意在虚静中空,藏而不泄,守而勿耗。也就是通过上述原理和方法,达到凝神、保精、益气、养形的目的。养生以神调为上,气调为中,兼以形调。

中国人向来重视“和神导气之道”,始终不渝地追求神气形的中通与和谐。阴阳和调是摄生的重要原则,调和阴阳是祛邪的根本大法。中和通是自然及生命过程的最佳态势,也是中国乃
至东方文化的传统精神。

饮食在于全面配合因人制宜

清静调神、吐纳调气、导引调形等自我修炼,是养生的主要方法,饮食、起居、情志等日常调摄等,是养生的一般方法。

饮食调摄包括饮食选择、饮食制作、进食方法等。饮食选择首先在于全面配合和因人制宜。更重要的还有五味调和、寒热相宜。此外,饮食应以素食为主,按照四季变化调理饮食等。

饮食制作,不宜黏硬难消及香燥炙烤。如《养生镜》说:“食宜软些。”《寿亲养老新书》载:“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其黏硬生冷。”五味相调为宜,如酸胜辛,凡辛辣食品中加酸味调料,则可收敛其辛燥。

进食方法在于饮食有时,形成规律。其二“食宜暖些”,避免生冷。其三调节情绪,安静愉悦。其四专心致志,不可分神。其五食宜细缓,不可粗速。尤须注意节制,以防暴饮暴食。

食后调理主要是不过劳、不硬卧、不气恼、不看书,休息后散步或轻柔按摩。《寿世保元》载:“食后常以手摩腹数百遍,仰面呵气数百口,趑趄缓行数百步,谓之消化。”

起居劳作要顺时而变

管仲曾说:“起居时,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这里的起居包括居处、衣着、劳作、休息等一切日常活动。

制定合理生活制度,既要适应四时及昼夜变化,又须据年龄、体质、地区、工作、习惯、条件等不同情况因人制宜。如老年人精气渐耗、体力渐衰、适应环境能力减退,因此《寿亲养老新书》指出:“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并说:“其衣服制度,不须宽长,长则多有蹴绊,宽则衣服不着身,缘老人骨肉疏冷,风寒易中,若窄衣贴身,暖气着体自然气血流利,四肢和畅。虽遇盛夏,亦不可袒露。”

安排适宜生活环境,一是环境的适应,如注意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及时增减衣服、被褥等;二是环境的制造,如养花植树可以调节空气、怡人情志,音乐可以使人心情愉快、气血调和等。《褚氏遗书》载:“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指,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

起居宜忌包括劳作宜忌、房事宜忌、睡眠宜忌等。《素问•宣明五气篇》载:“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七情为治病之内因

《黄帝内经》将情志变化分属五藏。情志太过则伤,分别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致病之外因,怒喜思忧悲恐惊七情为致病之内因。保持心情宁静,则需专心致志,驱逐烦扰,避免贪欲。孙思邈倡“养生十二少”,其中少念、少欲、少好等皆意在调摄精神情志。如《医钞类编》所言:“养生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

明代汪绮石《理虚元鉴》这样谈到调摄情志的“六节”:“其在荡而不收者,宜节嗜欲以养精;在滞而不化者,宜节烦恼以养神;在激而不平者,宜节忿怒以养肝;在躁而不静者,宜节辛勤以养力;在琐屑而不坦夷者,宜节思虑以养心;在慈悲而不解脱者,宜节悲哀以养肺。”

我们应随四时变化调摄情志。如春宜情绪舒展,夏宜活泼愉快,秋宜清静收敛,冬宜藏匿不泄。每日情绪调摄应遵循清晨活跃,白日饱满,傍晚安宁,睡前静谧等原则。

 

傅景华老师的相关推荐:傅景华:中医和人而病自治

 

 



  • 上一篇:王振海:中医眼里的动脉硬化
  • 下一篇:刘维芳:眼疾“姐妹花”伤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