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堂中医门诊

医院新闻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医院新闻 >>医院新闻 >>

 弘国医济世 奉仁德待人

——名医寄言中医药传承与发展

 

中医药历史悠久,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等等,这些现状也对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课题。对此,9位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和教研工作的名医大家分别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以此引发人们对于中华民族之瑰宝———中医药传承与发展问题的思考。

 

聂惠民:传承是中医人的首要任务

做好传承工作是中医人的首要任务,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经过几十年在中医医院门诊从事临床诊疗与带徒工作,我认为要做好传承工作,首先要明确传承内涵,应当是学术医技与高尚医德二者并重。

学术传承是继承发扬的核心及重点学习内容,一定要将导师的学术思想、临床医技及独特专长全面传承、熟练掌握,奠定理论,充实临床,提高诊技,突出特长,学有创见。在传承过程中还要重视医德的传授,让老一辈医家的高尚医德,更多的传给下一代,医术与医德,相互促进,正如前贤所曰:“先树仁心,方可精术。”将老一辈的崇高医德继承下来,全心为患者服务,对完善协和医患关系定有良好的效果。

值得提出的是,要把《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学术作为传承的中心,重中之重,将中医药学的根基传于后世。

再者,关于中医药学术“继承弘扬”的研究,要提倡两点原则:一、必须坚持“继承弘扬”并重。继承为先,打牢基础;弘扬为续,方有创见,故要在继承的基础上研究发扬中医药学的优势与特长。二、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为导,实践为用,深思熟悟,方能全面掌握。因此师承学习,首先要掌握导师学术特长,而后临床反复实践,方得创新之术。

聂惠民:国内外着名中医药专家、国家名老中医,首都国医名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行医5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北京慈安堂中医门诊中医医院出诊专家。擅用经方治疗内、儿、妇科等疑难杂病,尤以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为特长。

 

王琦:中医存在的价值在于能看好病

中医存在的价值就是能看好病,临床疗效要有说服力,疗效评价要有数据,要有证据,要有客观评价。要让中医相信,西医也相信,中国人信,外国人也信。

在中医人才培养上,“广博的中医理论基础,丰厚的临床经验,精湛的医疗技能”是成就名医三标准,“熟谙经典为其本,旁及各家为其川,学以致用为其充,精勤不倦为其博,勤于实践为其恒,精于临证为其巧,融汇古今为其变,自成机杆谓其家”是中医成才八要素。

王琦: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研究生毕业。北京慈安堂中医门诊中医医院出诊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人事部、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全国名老中医之一,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首都劳模,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在5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提出“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三辨模式,丰富了临床多元化诊疗。专科专病方面,突出“主病主方”思想,在男科疾病、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疑难病诊治规律的研究方面别开生面。

 

姚高升:实现中医梦路在何方

实现中国梦,使人为之振奋,作为中医人同样如此。但在兴奋之余,我们也要认真考虑,如何实现中医梦?路在何方?

医圣张仲景曾说:“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毛泽东曾说,“中国人民对世界的贡献,中医就是其中之一。”钱学森也曾说,中医现代化是中医的未来化,也就是21世纪我们要实现的一次科学革命,是地地道道的尖端科学。

所以,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道路,我们既要看到中医的美好未来,同时,也要认识到我们的危机。因此,我们绝不能固步自封,要踏踏实实的努力奋斗,顺应时代潮流,改革开放,不断吸收新的技术和知识,完善我们的理论体系,如现代的系统观、辩证观以及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使中医的理论更贴近临床,既有宏观的综合,又有微观的分析,实现高度的综合和高度分析,真正达到医学的最高境界,即形神一致的中医梦。

姚高升: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慈安堂中医门诊中医医院出诊专家。从事中医皮、外科教学、医疗、科学研究50多年,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对中医皮外科领域的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应邀到荷兰、美国、日本以及台湾地区进行讲学及医疗,受到国内外患者好评。擅长治疗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各种皮炎、湿疹、荨麻疹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等。


魏雅君:倾听是爱,也是医德

作为医生,要特别注意学会听病人讲话的技能,因为这是对病人的尊重,也是了解患者病情、确定治疗方案的途径。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是“望、闻、问、切”,名为“中医四诊”,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其中的“闻”和“问”都是医生与患者语言与视觉的交流。“闻”其五音,可辨其病,听患者说话的声音,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观察病人的咳嗽、喘息状况;嗅出病人的口臭、体臭,可以了解他们气血盛衰、病情的发展变化,为科学治疗提供辨证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而知所苦,说的就是此理。“问”既往病史、起病原因、治疗过程,有问有答,让患者或陪护人尽情倾诉,把话说完,而医生认真倾听,从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才能通过综合分析,做出正确判断。

在医生面前,病人都是弱者,而且是被病痛折磨的弱者,他们对医生充满了敬畏和渴望。医生要体谅他们的苦衷,不要厌烦他们的絮叨,更要认真回答患者和他们家属的各种询问。

真诚地倾听病人的讲述,让人说出想说的话,不要当一个冷漠的听众。倾听是爱,倾听是艺术,倾听是技巧。对于医生,倾听是尊重,更是医德。

魏雅君: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北京慈安堂中医门诊中医医院出诊专家,长春中医学院首届中医毕业生,从事临床、教学、科研近50年,着名中医学家。发表有价值的论文40余篇,着作多部,系我国第一部《中医男科学》编委、撰稿人,《教材中医学基础》副主编,系列丛书《女人一生平安》主编,对肾病的研究曾获科技进步奖。擅长治疗疑难杂症,尤擅治疗不孕不育生殖障碍性疾病,对妇科疾病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

崔洪博:重视学习中医经典当

前人们学习中医的热情高涨,那么应该怎么学习中医?中医应该怎么发展?我赞成“衷中参西”。参西就是学习现代医学诊疗知识,充实、延伸中医的“四诊”;扩展中医辨病、辨证的思路。衷中,是重视中医经典。中医涵有医学技能,有科学、哲学、艺术层面,及任何医学不能替代之处。想学好这门学问、国粹,必学好这门学问的基础学科———经典。

自汉代张仲景到近代张锡纯,凡是有成就的医家,大多是从经典中走出来的。《名老中医之路》提到蒲辅周,蒲老初出茅庐时,因疗效欠佳,毅然停诊研修经典。三年后复出,遂能于临证得心应手,以致成为建国后的大医家。中医学家秦伯未亦强调:中医临床医生,每年应拿出三个月来温习经典。学习经典打造医家,还别具意义。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这揭示了一些执医者,对经典的呆滞、守旧。反过来,如果我们结合临床实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把局限的知识发展、拓宽,发扬光大,这样的演其所知,不就是创新吗?所以,重视经典,中医亦可得以创新。

医生要淡泊名利,还要炼养内功,甘于寂寞、有耐性。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这句话是说不用担心中医的市场、中医的前途,而该担心的是患所以立。中医靠什么立?传统靠什么立?显然不能靠现代立。因此,只要真正学好了经典,真正搞清了传统,中医就不患无位。

崔洪博:主任医师,北京慈安堂中医门诊中医医院出诊专家,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从事医教研工作近50年,多年从事研究生培养教育和中医康复教研工作,曾被学校派遣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主编《中医康复医学》,合编《千金妙方》,在国家一级中医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擅长诊治中医内、妇、儿、皮科一些杂病。

 

裴永清:中医既要古为今用也要洋为中用

当代的中医临床在治学上要注意两点:一是“古为今用”,二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是指精研中医经典,勤求古训,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经匮要略》、《神农本草经》,以及温病大家叶天士的《外感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条辨》、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王孟英的《温热经纬》等名着。在此基础上,清吴谦等所编《医宗金鉴》不失为一些较好的临床参考书,所谓欲建高楼,必先打好地基,然后勤于临床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洋为中用”,是指当代中医临床家在实践中必须充分借鉴现代医学的各种先进的检查手段和诊断技术,来帮助中医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在治疗原则上“衷中”,诊断过程中“参西”。

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要发展中医药学必须要先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求其发展和提高。

当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术水平普遍在下降,究其原因,在于中医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的下滑,而这种下滑又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教师本人。近些年的状况告诉我们,用治学西医和发展西医的理念来治学和发展中医药是失败的。中医药学之发展,有其特殊性,断不可躺在实验室中,因为实验室的结论有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中医药的科学内涵。科研立项,应着眼于中医药之临床实践。

裴永清:着名中医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慈安堂中医门诊中医医院出诊专家。中医界首届硕士研究生,师承着名中医大家刘渡舟教授。潜心于西医药治疗较棘手的疑难杂病的研究和治疗经验,是一位中医全科医生


刘燕池:培养名医名师后继人才刻不容缓

我终身从事中医教育,对于当前中医界现状,如临床下滑、名医断档、药效不继等现实,深感忧虑。当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倡导设立不同层次之工作站、工作室、研究室等有效措施,从速培养名医名师后继人才,我认为是非常及时和行之有效的,这可能是恢复和提升中医药名医名药名师队伍数量、水平和信誉的最佳途径,颇应继续扶植,使其不断发展和完善,促进中医药事业再一次辉煌于世界医学之林。

刘燕池:国家名老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北京慈安堂中医门诊中医医院出诊专家。全国第三、第四批师带徒名老中医指导教师。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名医传承工作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医传承工作室”和北京中医药大学“名医工程研究室”主持人。出身中医世家,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首届毕业生,师承北京名医刘奉五。从事医疗、教学、科研52年,学验俱丰。在国内外出版论着45部,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学术传人7名、硕士生6名、博士生7名、博士后1名。荣获部局级奖励5项。
 

傅景华:中医和人而病自治

中医属医道,不仅是医学,道可以包容学,学不能取代道。中本医和。中字寓意根本,医字寓意调和。中医调和生命之本,而不仅是人体之末。中医乃和人之道,而不是斗病之学。中医和人,而病自治。生命具有自稳、自调、自限、自生、自化、自和之自在。医生之责任就在于调动生命自在。中医促进生命过程之全面自主实现、全面自由发展与全面自行和谐,而不是干扰、取代、破坏目前医学所了解的部分人体结构与功能指标。
中医现代发展之战略决策应是:遏制畸化,正本清源,传承医道,包容医学。中医现代发展之战略目标应是:主导国际医疗卫生,促进人类自然健康,引领现代科学革命,迎接未来文明大同。

傅景华:教授、主任医师。北京慈安堂中医门诊中医医院出诊专家。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届研究生班。曾师从岳美中、方药中、耿鉴庭等名老中医。从事中西医疗工作40余年,主编撰着中医图书5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研究成果获多项国家级及各种奖励,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与丰富的临证经验。
 

王振海:继承和弘扬中医是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他对中医药事业的高度评价,是对中医人的鼓励和鞭策,也为中医人提出了美好而艰巨的梦想。

纵观中医药学的发展史,中医药之所以能历数千年而延续至今,仍为社会需要,并引起国际的重视和关注,正是因为中医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良好的临床疗效为基础,不断迎接各种挑战,取得学术上的突破和创新,以其强大的科学生命力屹立在世界医学之林。

“大医精诚、济世救人”是中医人的座右铭,继承国粹、弘扬中医是历史赋予中医人的光荣使命。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中医人共同努力奋斗,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再创辉煌!

王振海:教授、主任医师,着名中医专家,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50年。北京慈安堂中医门诊中医医院出诊专家。历任内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内科委员会委员、全国脑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药民族医药顾问、北京中医药学会对外交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院长。
 

摘自 人民政协报

 



  • 上一篇:恭贺王琦教授当选2013年度中医药新闻人物
  • 下一篇:慈安堂中医门诊中医医院走进团结湖社区送健康义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