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堂中医门诊

 

崔洪博:咳嗽没那么简单

转自:人民政协报    向佳

养生语录:

“消炎药和输液仅对细菌感染引起的咳嗽有治疗效果,对病毒性的感冒咳嗽是没有作用的。”崔洪博说,中医治疗咳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中医认为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类型,治疗也根据不同的症状、体质整体辩证治疗。

 慈安堂中医门诊大夫 崔洪博

名医牌:崔洪博

崔洪博,主任医师,北京慈安堂中医门诊中医医院出诊专家,1965年毕业于中医学院中医系(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医教研工作近40年,多年从事研究生培养教育和中医康复教研工作,曾被学校派遣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主编《中医康复医学》,合编《千金方》,在国家一级中医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即将过去的这个冬天华北地区迟迟没有大范围雨雪,这让原本就缺水的北方冬季显得更加干燥。入冬以来,北京各大医院感冒、呼吸系统疾病的就诊患者明显增多,不少人感冒、咳嗽后吃药、输液却效果不佳。那么,中医是如何认识和治疗咳嗽的?我们对治疗咳嗽有哪些误区?对此,记者独家采访了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40多年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崔洪博教授,聊聊咱们最常见的咳嗽。 

“偏方用对了胜过名医,但关键也得对症。”崔洪博在临床上就碰到不少这样的例子。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川贝炖梨汤了,不少人咳嗽首先想到炖碗梨汤,“川贝梨汤只是对偏热、偏燥的咳嗽有一定效果,对偏寒湿的咳嗽却起到反效果,越喝咳得越厉害。”

外感之邪首先侵犯肺

咳嗽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症状,外感病、肺结核、肺气肿、心衰等很多疾病都会引起咳嗽。这里讨论的咳嗽仅限于狭义咳嗽,即肺部支气管及慢性支气管引起的咳嗽。

在西医的概念里,咳嗽属于呼吸道疾病最常见的症状,由气管和支气管引起。而中医认为咳嗽与外邪的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外感之邪首先侵犯肺。”崔洪博说,肺主皮毛,而皮毛在人体最外部,所以外部的邪气首先侵犯肺部。

正如《医学三字经》所说:“肺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咳嗽的病因,一是外感六淫之邪;二是脏腑之病气,均可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肺气不降,咳音生。”崔洪博教授说,咳嗽病症的病位在肺,由于五脏中肺气主降,如果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如果肺气得不到宣降,就会引起咳嗽。

咳嗽主要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咳嗽。急性咳嗽是指3周以内的咳嗽,是呼吸道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亚急性咳嗽是持续时间超过3周,在8周以内的咳嗽;慢性咳嗽持续时间则超过8周甚至数年。

治疗咳嗽首先分清类

不少人常有这种体验,感冒咳嗽去医院,医生通常开了消炎药或者给予输液治疗,但往往吃了几天药或者输液几天后咳嗽症状却没有减轻,这是为什么呢?

“消炎药和输液仅对细菌感染引起的咳嗽有治疗效果,对病毒性的感冒咳嗽是没有作用的。”崔洪博说,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咳嗽时滥用抗生素非但改善不了症状,反而会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当真正发生感染时,药物就有可能失去疗效。

“中医治疗咳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崔洪博说,中医认为咳嗽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类型,治疗也根据不同的症状、体质整体辩证治疗。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应。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

“外感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内伤则多为邪实正虚,治疗应以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处理。”崔洪博说,中医讲咳嗽分类十分详细,因此临床上也需根据病人的症状、脉象、舌苔等四诊合参选药配伍,而不是大而化之、笼统治疗。

咳嗽的治疗,崔洪博认为除了直接从肺入手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候肺气宣扬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从调护正气着眼。“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处理。”崔洪博说。

对于用药原则,崔洪博认为,中医治疗咳嗽用药既不能过凉、也不能过热,而且不能过于着急。“如果急性咳嗽发病初期马上止咳,用敛肺的药物,犹如闭门留寇,对整体治疗和身体调节反而不好。”崔洪博说。

那些误导你的止咳偏方

咳嗽很常见,人们也常常觉得是个小事,不值当为了治疗咳嗽跑趟医院,因此往往求助于各种民间流传的小偏方。

“偏方用对了胜过名医,但关键也得对症。”崔洪博在临床上就碰到不少这样的例子。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川贝炖梨汤了,不少人咳嗽首先想到炖碗梨汤,“事实上川贝梨汤只是对偏热、偏燥的咳嗽有一定效果,对偏寒湿的咳嗽却起到反效果,越喝咳得越厉害。”崔洪博说,在中医看来,舌苔淡滑、有寒湿的咳嗽,不仅不能输液,他往往还会嘱咐病人不要吃冰箱的东西,如西瓜、梨水等,吃中药杏苏散加减则很快见效。

原来,中医将秋天最容易出现的燥咳分为温燥与凉燥咳嗽。“一般中秋节以前有暑热的余气,故多见于温燥;中秋之后,秋风渐紧,寒凉渐重,故多出现凉燥。”崔洪博说,而梨汤、川贝止咳露、强力枇杷露等偏寒,不适合风寒、凉燥咳嗽者服用。而一些热性的咳嗽,如果用药过热,则可能会伤及肺阳,严重的还会引起咳血。

要想区分温燥、凉燥也不难,崔洪博说,温燥咳嗽常见症状有干咳无痰,或者有少量黏痰,不易咳出,甚至可见痰中带血,兼有咽喉肿痛,皮肤和口鼻干燥,口渴心烦,舌边尖红,舌苔薄黄而干,治疗时以疏风清热为主。而凉燥咳嗽病发时怕冷,发热很轻,头痛鼻塞,咽喉发痒或干痛,咳嗽,咳痰不爽,口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在治疗上主要是疏散风寒,润肺止咳。

此外,还有很多人认为咳嗽不用治疗,扛一扛就过去了。“咳嗽很长时间没好,肺已经瘀热,宣不出来。”崔洪博说,其实,如果在咳嗽发生的起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容易使咳嗽频繁发作,导致咽喉疼痛、声音嘶哑、胸痛等。对于感冒咳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采用合理的药物治疗。

预防就得多喝白开水

咳嗽很常见,因此在辨证治疗的同时,崔洪博认为还应加强日常饮食调护,注意食补养肺。

除了适当吃一些百合、蜂蜜、梨、莲子、银耳等养阴生津之品,多吃新鲜蔬菜等柔润食物之外,崔洪博认为预防咳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喝白开水,少吃辛辣燥热之品。这一点在日益严重的雾霾影响和尤其干燥的冬天尤其重要。“淡荸荠水、梨水可以适当喝,但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崔洪博说。

对于不少人嗓子干痒、咳嗽喜欢含润喉糖的做法,崔洪博也并不提倡。“润喉片一般有清热解毒、消炎杀菌、润喉止痛的作用,主要用来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咽喉疾病,它能收缩口腔黏膜血管、减轻炎症水肿和疼痛,但在干燥天气经常含服,会使黏膜血管收缩、黏膜干燥破损而加重病情。”因此,润喉糖含服也需因人而异且不能长时间服用。

此外,冬天室外温度较低,不少人出门总是戴着口罩。对此,崔洪博建议最好别太依赖口罩。“总是戴着口罩,鼻腔不适应外部寒冷空气,反而更容易感冒。”崔洪博说,冬天预防感冒和咳嗽还需要注意出汗后及时擦干,否则遇到冷风就更容易引发感冒、咳嗽。 

 

崔洪博老师的相关推荐:崔洪博:重视学习中医经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