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堂中医门诊

 

从医五十载感悟

转自:人民政协报  向佳 

 慈安堂中医门诊,北京慈安堂中医门诊中医医院,李秀敏,李秀敏大夫,从医五十载感悟

 名医牌:李秀敏,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北京慈安堂中医门诊中医医院出诊专家。皮肤病资深专家,曾相继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任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日本富山医院医科大学客座研究员,全国中西医结合会北京皮科分会委员,全国中医学会外科美容分会委员。擅长治疗皮肤常见病。

时光飞逝,不觉间行医已至五十载。半个世纪以来我与同道皆遵循着弘扬传统、接受新知的精神日复一日地求索。

多年来,我在行医和日常生活中有几点感想,越近老年日趋强烈,在此与大家分享。

 

树人先树德

 

作为医生必须牢固树立“患者第一”的思想。把前辈的良好医德继承下来,传承下去,这是我们当老师的职责。

我年轻时有幸跟随数位先贤学习,亲身接受过他们的教育,对他们高尚的品德记忆犹新。前辈们关爱病人的形象实在令后辈折服,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接诊时不论高下,以平等之心待人。

曾记得:施今墨先生热情谦和地接诊每名患者,替老年病人拉过椅子请老人坐下,听病人仔细倾诉痛苦……

赵炳南先生蹲在地上轻轻触摸一位糖尿病患者溃烂恶臭的小腿皮肤并不断宽慰……

王光超先生用玻璃片刮除银屑病患者皮疹的鳞屑,露出局部见出血的薄膜以明确诊断,一方面给围观的学生示范,一方面给病人讲解各种防治措施……

马海德先生身材健壮,性格活跃,会亲自认真地检查麻风病人,询问病史并对学生讲解。他不远万里来到当年战火连天的中国,把中国人民的苦难放在心里,体现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一幕幕的情景令我至今难以忘怀,几十年来常在脑海中浮现!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口数量日益增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病人越来越多,又过于集中在大医院,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使医者过于劳累、疲倦,加之社会的诸多矛盾及浮躁现象,致使有些医生有时不能耐心倾听病人诉苦,甚至以衣貌及地位取人,不能细致地研究病因、病情,从而直接影响疗效并可能导致医患关系不融洽甚至紧张。

目前我国正值盛世时期,我们医务工作者有能力也有责任共同以前辈先贤的高尚品德共勉,不失“天使”本色,共建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坚持中医“天人合一”

 

中医药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五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作出了重大贡献。现代中医已走向世界,对维护全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亦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后也必将发挥出更大作用。

中医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与我国当前倡导的国内与国际社会间要和谐、合作、包容、共赢之精神是一致的,这是大时代的大智慧精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应该是完全一致的。
然而,医生行医过程中或由于学识水平有限,或由于时间仓促,或由于责任心不强等等原因,均可能造成断章取义、重局部轻整体、重驱邪轻扶正、重局部解毒轻内脏调理、重活血通络轻健脾益胃、重后天轻先天禀赋等问题……也就是不易抓住“病根”而影响疗效。须知病患源于内外失调,治疗应正本清源,治病必求其本,欲驱其邪,勿伤其正,注重调节先天之本肾与后天之本脾胃之关系,如皮外科主张表里兼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疮家勿汗”等观点,皆属求其“源”、“本”之平衡,方能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取得良好疗效。

 

调养情志不可或缺

 

在养生与疗效的过程中,“调节情志”是重要环节之一。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体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各种竞争、考核等因素使人们心里紧张、不平衡,生活压力大,诱发诸多矛盾环生;情绪落差大而导致焦虑、抑郁而派生诸多病端。

在治疗中医者要尽可能听进患者主诉,了解病人疾苦、情志。医者的认真倾听,对病人是一种莫大的安慰,而尽量予以心理疏导,加之合理药物调节治疗,使患者从医者的关怀中获取“正能量”以促进疾病的好转及治愈。

调节情志与我们现在倡导的“治未病”有一定的相合之处。所谓“未病”就是有一部分人已进入到“亚健康”状态,经过医者真诚的心理疏导,健康常识的普及,合理的药物调节,将患者引导回归到健康人群的队伍中来,这对全民健康指标的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在临床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坚持“古为今用”,还要接受西医诊疗手段,使“洋为中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真正做到“中西医结合”。

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以敏锐的慧眼看到了中医药科学的价值,奠定了中医药应有的地位,执行了中西医相互学习的政策,大批有经验的西医学习中医,从而打下了中西医相结合的基础。

最近国家主席习近平又发出响亮的声音:我们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

当中医药走向世界时,世界各国学者都来研究中医。前几年流行的“非典型肺炎”、“禽流感”、艾滋病等,中医统称之“瘟疫”,中医药积极参与了研究和治疗,证实可有一定的疗效。近日非洲又传来令人鼓舞的信息:中医药给非洲埃博拉患者带来新希望,我国医疗队尝试使用中医药治疗埃博拉效果良好,受到塞拉利昂当地患者的欢迎,真是使人振奋。

当然,至今尚有少数人还未体会中医药的作用,不时发出要“废除中医”的声音。我相信中西医间会逐步消除偏见,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中西医均应明白自身的长短,更应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优势互补,同舟共济,把精力用在提高诊疗技术上,共同对抗疾病,方能显出“大医精诚”的睿智。相信中国的中西医相结合的政策将给全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开创更加光明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