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仙侣情缘> 和珅贪赃枉法却深受乾隆赏识,乾隆为何不杀和珅?和珅:没我不行

和珅贪赃枉法却深受乾隆赏识,乾隆为何不杀和珅?和珅:没我不行

2025-09-27 20:23:28

据史料记载,雍正每天仅睡4小时,其余时间几乎全在处理政务。他亲笔批复的奏折现存约有三万多件汉文批复和六千六百多件满文批复,文字量庞大,平均每日书写上万字。由此可见,雍正的日常政务繁重且耗费巨大心力。雍正不巡幸、不游猎,事无巨细皆亲自过问,最终累得身心俱疲,实乃“鞠躬尽瘁”至极。

乾隆皇帝作为雍正的儿子,亲眼目睹了父亲的辛劳,深知事事亲为的弊端,因此立志在继位后避免重蹈覆辙。可是,要想牢牢掌控朝政,又不亲力亲为,有什么高明的办法呢?单靠拥护者远远不够,乾隆需要一个得力的助手,能够替他言说难以启齿之事,行他不能行之举,且必须与他心意相合,成为他手中的利刃。

恰巧,和珅正是这样一个人。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幼年丧母、九岁丧父,出身名门望族,家世深厚。正是这稳固的背景让乾隆放心重用他,因为和珅的家族不会支持叛逆行为,这一点极为关键。尽管如此,很多家世不显的人也未必能够如和珅般脱颖而出。他从无依无靠的“三无人员”,凭借过人的智慧和情商,步步高升,成为权倾一时的宠臣。

和珅的智商极高。乾隆末年,有一处地方爆发了民变,朝中大臣对此议论纷纷:有人主张武力镇压,以彰显国威;有人主张恩威并施,缓和矛盾。乾隆对此极为烦恼,愤怒之下说:“别吵了,我亲自带兵讨伐!”朝堂顿时鸦雀无声,唯有和珅出声劝阻:“皇上,万万不可!”和珅解释说,如果皇帝亲征,反而会显得朝中无人,京城必乱;且此次叛乱根源在于地方官员未能传达皇恩,百姓感受不到皇上的关怀。他还提出两条应对策略:一是继续派兵镇压,二是更换当地官员,让民众切实感受到皇恩。此言恰到好处,既打消了皇帝的冲动,也提出了实际的解决方案,同时巧妙地称赞了皇帝的恩德,令人称道。

和珅的能力非凡。乾隆六十大寿时,忽然收到一封藏文信件,满朝文武无人能懂,令皇帝颇觉尴尬。此时,和珅恰好出现,一眼看出信中内容:六世班禅亲自带领数百名喇嘛前来贺寿。和珅虽然出身普通,但博览群书,通晓满、汉、蒙、藏四种语言,这使他成为朝廷不可替代的人才。乾隆听罢大喜,立即令和珅拟定三种文字的诏书,彰显大清国威。随后,乾隆将和珅升为理藩院尚书,主管新疆、西藏、蒙古事务,足见其才干卓著。

和珅的情商也极高。在当时被视作善于拍马屁的典范,许多人对他的逢迎颇有微词。但实际上,能与上级保持良好关系,恰是情商的体现。乾隆非常孝顺,母亲去世时,他收集了母亲的发丝,装入黄金盒中以示怀念。哀悼期间,乾隆罢朝三日,跪于灵堂前,悲痛欲绝。众臣太监虽心急,却无人敢劝。和珅没有用言语安慰,而是掀起衣袖,陪皇帝跪在灵前,默默分担其痛苦。正是这种默契和体贴,令乾隆感受到不再孤单,心生感激。

乾隆六次南巡,和珅同样功不可没。乾隆从父亲雍正那里学到,皇帝不能事必躬亲,但出行游玩又涉及巨额开支,国库虽渐丰,却仍须节俭守旧。和珅凭借儿时贫苦经历,善于理财,提出“议罪银”制度——犯人可缴纳银两减轻刑罚,几乎等于买赦身。这一制度虽令百姓承受重压,却迅速改善财政,内务府一年内扭亏为盈。乾隆因此提升和珅为户部尚书。

财政充裕后,乾隆仍不愿出行花费国库巨款。和珅看透皇帝心思,提出提前通知江南官员和商人皇帝将巡行,要求他们自觉准备,献上最好的招待。江南官员和富商纷纷响应,争相献礼。如此既未动用国库钱财,又巧妙调动了地方积极性,堪称高明之举。这与《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的奢华场面遥相呼应。

和珅不仅善于处理政务,还善于为皇帝谋划声誉。乾隆在位末期想为退位办庆典,却犹豫不决。和珅献策办“千叟宴”,邀全国七十岁以上老人京城聚会,共享火锅盛宴。此宴既温暖又富有意义,象征乾隆尊老爱民,国力强盛,民众安居乐业。宴会成功,成为乾隆帝位生涯的完美句点,和珅功不可没。

对乾隆而言,和珅几乎是“全能管家”:懂皇帝心思,陪伴孤独时刻,解决政务难题,劝阻冲动行为,满足皇帝娱乐需求,还不断在皇帝面前歌功颂德。这样一位既不威胁皇位,又深知皇心,能全方位辅助皇帝的官员,谁会不喜欢呢?

至于和珅贪腐,乾隆真的全然不知吗?未必。正是因为握有和珅把柄,乾隆对他更加放心。掌握这些把柄,反倒让皇帝更安心重用他。身怀污点却能为皇帝效力,这样的人才,乾隆自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为己所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风油精怎么洗掉

如果你的 iPhone 或 iPad 运行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