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神器铸炼> 音乐课堂

音乐课堂

2025-10-20 01:47:03

不少教师无视儿童的生理条件,他们对儿童的音量大小缺乏敏锐的感觉,误以为“大声”的、“带劲儿的”、“自然的”歌唱就是童声,殊不知这种声音(即胸声)恰恰妨碍了儿童声音的正确发展,也不符合儿童生理状态。

毛病二:喊叫的歌唱

这种毛病多发生在男童身上,尤其是音乐老师再鼓励几句“唱得声音真大,太好了”,这样下去如不细心加以指导,一味地大喊大叫,久而久之儿童声带变厚,这样的孩子将来有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美好的歌声了。

毛病三:“捏着嗓子”歌唱

有些孩子本来具有美好的童声,然而由于错误指导,加上忽视儿童的自然音域,过分使用嗓子,像“捏着嗓子”那样歌唱,犹如那些常见的“小歌手”一般的声音。

毛病四:“挤压喉头”的歌唱

这种发声听起来好像很亮,但声音尖而刺耳,因为它不是“头声”,更不是通畅的声音,因而这是缺少共鸣的不科学的声音。

毛病五:“吞进去”的歌唱

好的童声应是声音象是从口腔的前方“流出”,而不是把声音“吞进去”。如果把声音“吞”进喉头里就是喉音。因为喉音缺乏“哼鸣”,因此这种声音失去童声的光泽,也是发声的毛病。

美好的童声犹如银线一样纤细、轻松、优美,富有美感,从语音学上说这种歌声是不带有“气息声”和喉音的,它可以在一个高音上持续极弱,这种声音穿透力强,干净而富于光泽。不过,我们却发现现如今的音乐课堂上,大部分或全班同学都存在这些毛病,那么应该如何纠正呢?

❷诀窍秘籍

儿童发声必须使用头声发声法

儿童的头声发声是相对于胸声发声而言的。胸声发声声带全段振动,容易发出较低的音,但由于胸、口、咽腔共鸣多,一旦到了高音,不是声音变“白”“喊叫”,就是根本唱不上去。而头声发声注重了声带的部分振动调解,加之“哼鸣”唱和打开喉咙的合作,使这种声音宽而明亮、通畅优美。

那么怎样纠正胸声歌唱,获得清脆美妙的头声呢?

一位有经验的音乐教师举了个例子,说一个学生投篮球时拼命地向篮框上投球却被弹了回来,后来篮球教练来了,让这个学生投出高度(即抛物线),结果投中了。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讲究方法。

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大换声点”。从C1音开始,按自然大音阶逐渐地唱上去、当唱到f1音左右,就变成了另一种性质的声音。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未经训练(未获得头声)的人身上,我们把这种音质变化的界限叫“大换声点”。著名的声乐专家马肯治经过实践得出了结论:使用头声区的方法完全可以唱到胸声区,相反,使用胸声区的方法唱到头声区是绝对不可能的。

多年来,我们的小学音乐教师一直要求学生真声唱、大声唱,其实这是违背科学的。我们不是常常听到音乐教师这样说“大声唱、使劲唱……”。因此,目前我们要解决的是童声发声的真正科学的概念问题。

我们听到优美的童声合唱(声音不很大、头声音色纯美、明亮悦耳、和谐的歌声)时,不禁感叹怎么如此美妙,其实原理就是这么简单。

文章内容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快乐音符音乐教育公众号是儿童音乐教育、音乐启蒙的自媒体,主要方向包括乐器学习、音基训练、集体音乐教学、儿歌童谣、绘本音乐剧、幼儿园音乐课程等。编辑与运营团队大部分来自快乐音符课题组,原创文章是基于快乐音符课题组十年在音乐启蒙教育的研究以及实践经验,尤其是吸取了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铃木镇一等世界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与方法。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电池产品怎么寄?邮寄要求全解析 新手必看指南

支付宝怎么取消实名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