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隋炀帝的治国手段被批评为极端暴力,但根据唐初的统计数据,隋朝遗留的大量财富依然令人惊叹。唐太宗在贞观二年让相关部门对隋朝遗存物资进行了清点,得到的数字相当令人震惊,尽管隋炀帝在位期间多次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隋朝仍然留下了大量的粮食、布匹等物资。马周曾向唐太宗报告,“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这足以证明隋朝曾是一个富裕且具备充足资源的国家。
然而,隋朝为何能如此富有?从一组数据对比可以窥见一斑:
隋文帝登基时,全国人口约2900万,户数为400万;而隋炀帝登基时,人口已达4600万,户数为890万。相比之下,唐朝的开局显得较为缓慢:唐高祖即位时,全国人口约1500万,户数为200万;唐太宗去世时,全国人口380万户;直到705年,武则天退位,唐朝的户数才达到615万,人口3700万。
更令人震惊的是,隋朝的土地开垦面积远超唐朝。隋文帝即位后,开垦面积逐年攀升,到了隋炀帝时期,开垦的田地面积已达5585万顷。而唐朝的土地开垦面积则相对滞后,唐高宗时的开垦面积约为1430万顷,尽管唐朝经过百年发展,人口也超越了隋朝,但其开垦的土地面积仍无法与隋朝的辉煌时期相比。
从这些数据来看,隋朝在人均占有土地方面,远远领先于唐朝,理论上应当是一个财富充盈、资源丰富的国家。但问题就在于,隋朝的这些数据并非完全可信,尤其在隋文帝时期,存在严重的造假现象。
隋朝初期,隋文帝实施了“大索貌阅”和“析户”政策。前者通过对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人体貌的核对,揭露了大量的虚报人口;后者则将大家族拆散,分别登记为不同的户,导致户数迅速增加。通过这些手段,隋朝在短短几年内人口数暴增,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口的实际增长,而是数据的虚增。这些虚增的户数和人口成为了朝廷征税的依据,也为隋朝提供了巨额的税收。
然而,这种数据造假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深刻的问题。隋朝当时的“人头税”征收标准,使得增加的户数和人口直接转化为巨额税收,百姓的税负异常沉重。这种“富”背后,却是百姓的贫困和不堪重负,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反叛。
与此同时,隋朝在土地面积上的数据造假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史书记载,隋炀帝时期的开垦面积达到了55.85亿亩,但这一数字显然过于夸张。根据现代的土地面积统计,隋朝的土地开垦面积远超实际情况,这也造成了税收负担过重,使得百姓日益贫困。
再加上地方官员在清查人口与田亩时,为了获得政绩,虚报数据,隋文帝和隋炀帝深信这些数据,按照虚增的数字征税,最终造成了社会的不满和反抗。隋朝的“富”实际上成了“国富民穷”,加剧了社会矛盾,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从整体来看,隋朝的灭亡并非一蹴而就,隋文帝时期的政策失误,以及隋炀帝的穷兵黩武和大规模工程建设,最终导致了民众的不满。隋朝的覆灭,实际上是由长期的社会不公和腐败积累所引发的。即便隋炀帝未曾进行过多的极端举措,光是基于虚假的人口和土地数据进行疯狂征税,也必定会加剧社会矛盾,最终导致国家的崩塌。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