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伤寒大家聂惠民:从医五十五载,擅用经方屡起沉疴
她从医五十五载,擅用经方屡起沉疴;撰写《聂氏伤寒学》,在业内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是伤寒研究生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转自:中国中医药报
聂惠民早年工作照 聂惠民(左四)在临床带教
聂惠民,1935年生人,女,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她精研仲景学术,治学严谨,对《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与经方运用规律研究深入,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撰写出版数十部有关《伤寒论》的学术着作。从医五十五载,医德高尚,擅用经方,医术精湛。北京慈安堂中医门诊中医医院、北京慈安堂中医门诊中医(国际)诊所出诊专家。
成长经历
首届入名校,潜心岐黄术
1956年,聂惠民毕业于北京第五女子中学,当年考取了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是该校首届大学生,她的成长经历,也见证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壮大。聂惠民回忆说,建校伊始,学校条件非常艰苦,甚至没有桌椅,学生们坐着马扎听课,条件比高中时差,而且,从数理化到阴阳五行的跨越,一时让她难以适应。聂惠民幼年丧父,由母亲一人抚养长大,从小母亲常教导她,“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要把它做好,干出样来,不然就别干了”,因此,她的性格自幼便是柔中带刚。家境贫寒的她,深知自己能上大学非常不易,因此,这一时的困难并不能让她动摇。
当时学校虽然条件艰苦,但授课的老师,却是来自全国各地名老中医,如秦伯未、任应秋、陈慎吾、董建华、刘渡舟、焦树德等均亲自授课,可谓名家云集,盛况空前。聂惠民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非常努力,认真听课,背诵经典。对于某些一时难懂的理论,潜心琢磨,虚心求教,得到多位名师的亲自点拨,聂惠民学习的兴趣大增,热情高涨,在业余时间也抓住机会学习,聂惠民就曾和几位同学一起,多次到任应秋老师家中聆听任老讲《内经》的“小灶课”,非常珍惜这样的学习机会。如今回忆起这些往事,聂惠民仍记忆犹新,感慨万千。
聂惠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伤寒论》最为诸多名家所推崇,称“学不好《伤寒论》就不会看病”,因而她学《伤寒论》十分用心。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聂惠民曾得到秦伯未、刘渡舟、胡希恕、宋向元等诸多名老中医的亲自指导,目睹了很多百治不爽的疑难杂病,在各位名师运用经方治疗后,其病迎刃而解,由衷地感到中医之神奇,也引发了她对《伤寒论》的浓厚兴趣。大学6年间,聂惠民醉心于钻研岐黄医术,毕业时,她成绩优异,掌握了扎实的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诊疗技能,更满怀着对中医事业的热爱。
远征黑龙江,磨练中成长
196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聂惠民分配到刚刚建校的黑龙江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任教。1963年初上讲台,担任《伤寒论》的主讲和63级2班班主任。聂惠民与学生同学习、同进餐、同劳动,认真备课,准备丰富翔实的教学资料,虚心向各位老师取经,努力讲好每一节课。她虽是初登讲台,但教学效果好,学生们都喜欢听,聂惠民也备受鼓舞,虽然辛苦,但锻炼了“教书与育人”的能力。初次教授《伤寒论》,聂惠民认识到《伤寒论》与临证的密切关系,于是就主动要求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去附属医院出门诊,做到有课上课,无课临床,交叉安排。临证使聂惠民对《伤寒论》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是一种“医教并行”的模式,理论-临证,再理论-再临证,聂惠民从开始教学和临床之初,就这样反复不断地实践着,这样的成长道路使得聂惠民理论基础扎实,临床诊疗水平也不断提升,为聂惠民后来的名医之路,奠定了基础。
文革时期,世事动荡。聂惠民却心无旁骛,潜心于教学。在伤寒学家高仲山的指导和支持下,对《伤寒论》教材进行了大胆改革。《伤寒论》二版教材是按原文顺序进行讲解的,对于初学者,不容易理解。于是在忠实原着的前提下,聂惠民将398条原文按章节编排,以方证归类法编写了《伤寒论》教学大纲,改革了授课方式。在64级学生中试讲后,反响很大,因其教学效果好,受到广大学生的肯定与赞扬。在当时批判大字报铺天盖地的形势下,学生们竟贴出了给她的表扬信。而这种将《伤寒论》进行改编的思路,为聂惠民以后数十年的伤寒教学与研究建构了实用的基础框架。
基层医疗队,中西医并举
1968年,聂惠民加入了黑龙江中医学院的医疗队,到巴彦县兴隆镇卫生院工作。这里没有中医、西医之分,内、妇、儿,门诊、病房、急诊,样样都要参与。聂惠民回忆说,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逼得你必须中西医都要用。虽然要用西医西药,虽然要应对大量的抢救治疗,但聂惠民一刻也没有忘记《伤寒论》。在临床上观察到大量仲景在《伤寒论》中所描述的六经病的各种临症表现。一日急诊时遇到抬来一位老翁,患急性肠梗阻,腹胀疼痛,大便不通,由于送医较晚,病情加重,渐渐转危,出现了眼球转动不灵,此即仲景在阳明“三急下”证252条所论“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的病证表现。聂惠民说在临床上见到的病人越多,尤其是危重病人,越会觉得仲景所描述的病人的表现正是临床实际的真实写照。
197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举办“西学中”班,聂惠民受邀授课。她抓住机会,一边讲授伤寒论,一边向学员中的西医大夫们学习西医技能,积累了中西医学术合作与交流的经验。经过锤炼,聂惠民不仅中医功底逐渐雄厚,西医基础亦日渐扎实。
奉调回母校,担纲授伤寒
1979年2月,聂惠民奉调回到母校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担任一线主讲教师。系统讲授了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伤寒论课程。1981年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担负着教学、临床、科研工作。
回母校后,聂惠民将其“医教并行”的经验也带到了伤寒教研室。她主动向东直门医院提出申请,安排带教研究生,并与刘渡舟教授首批前往出诊带教。后来又在国医堂门诊部申请一间诊室,作为伤寒教研室的带教之用。实践证明,她倡导的“医教并行”模式,符合《伤寒论》的学术特点,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受益,也能提高了教师的临证水平。
学术成就与贡献
系统阐述《伤寒论》的贡献与价值,提高其学术指导地位
聂惠民首先主张,要提高对《伤寒论》的认识。聂惠民将历代医家在不同时期对《伤寒论》学术地位的认识归纳为三个阶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认为《伤寒论》是一部辨治外感热病的专书,将《伤寒论》局限在论治外感热病的范围,未能全面估量此经典医着的实用价值。七十年代以后认为《伤寒论》是伤寒、杂病共论一书。它以六经分证来统摄诸病,又以论病辨明伤寒,非只论伤寒一病,而是一部辨证论治的医学专着。九十年代后,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中医学的发展,在医疗实践中,《伤寒论》广泛地指导着临床各科疾病的辨治,对急症学、预防医学、免疫学以及护理学均有着普遍指导意义。《伤寒论》的理法方药适用于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神经、精神、内分泌等各系统疑难杂病。
基于此,聂惠民撰写并发表“论《伤寒杂病论》对中医临床医学的贡献”“论《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成就”等多篇论文,全面阐述了《伤寒论》的学术价值,明确《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疑难杂病的经典专着,提高了《伤寒论》在现代中医学中的学术地位。
笔耕不辍,撰写《聂氏伤寒学》
聂惠民对于仲景学术研究最为突出的贡献在于将“伤寒学”创立为独立的学科。
她的代表着作《聂氏伤寒学》93万字,是一部全方位研究《伤寒论》的专着,该书以原着为基准,将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与理法方药运用规律深入阐发,探索了新的伤寒学术体系,弘扬了仲景学术精粹。内容翔实,见解独到,经验丰富,实用性强,着名伤寒学家刘渡舟教授阅后,题字“惠民教授,贵在创新”予以褒奖。
《聂氏伤寒学》开拓辨证论治疑难杂病和经方多用的新思路,注重临床,融汇古今,勇于创新,将六经辨证体系用于外感病,亦用于疑难杂病及内、外、妇、儿、男等各科病证,紧密结合现代中医临床以“古病新解”“古方新治”,拓宽“伤寒学”的研究范围,开辟应用“伤寒学”的新途径。
《聂氏伤寒学》深受中医界高度重视,其学术价值在于,它提出了“伤寒学”的新理念,铺垫了创立“伤寒学”学科的基础,促进了伤寒学术发展。
聂惠民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主编和独立撰写《伤寒论》研究的专着10余部,合编出版着作16部,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可谓着作等身。
教书育人,是伤寒研究生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1979年,伤寒专业刚开始招研究生,聂老作为教研室骨干,协助刘渡舟教授培养研究生。从招生录取、制定培养方案、授课、临床带教,每个环节聂惠民均全程参与。她提出研究生培养模式要突出“熟读经典,跟诊临床”。她不仅协助刘渡舟教授培养了十数名硕博研究生,也为伤寒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树立了典范,奠定了基础。
1987年聂惠民开始独立招收研究生,30年来共培养博、硕研究生40多人,均已成为中医药事业的骨干。
聂惠民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十分注重教研室的课程审核、教师培训、合理分配师资组建教学班底等工作,总结出独具特色的《伤寒论》教学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聂惠民所带出的教学团队使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学成为该校的品牌课程,在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学中影响卓着。
聂惠民曾主办过两期“全国伤寒论师资进修班”,为全国多所中医院校培养了高级师资人才。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多次为高端人才(如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授课演讲,并多次赴美国、意大利等地讲学,在国际上弘扬仲景学术。
1997年聂惠民被评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并多次获得全国和北京市优秀指导教师奖。她对徒弟严格要求,认真批阅他们的经典学习报告,传道解惑,使弟子们受益匪浅。
创建仲景学说分会
中医事业的发展,为仲景学术的弘扬与传承提供了机遇。1990年前后,聂惠民力主创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以便于进行《伤寒论》的交流和研究,她的想法得到了刘渡舟教授的大力支持。
在刘渡舟的领导下,聂惠民倾力于筹建工作,经过一番艰苦努力,1991年仲景学说分会成立。聂惠民作为分会的创始人之一,担任首届的副主委兼秘书长,主持分会工作15年,为分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临证要诀
先树仁心,方可精术
聂惠民与《伤寒论》的一世情缘铸就了她献身中医事业的奋斗之路。“《伤寒论》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您如此追求?”这是聂惠民在美国讲学时,一位美国医生提出的问题,这位医生后来成为聂惠民第一个外国博士研究生。
聂惠民的答案精辟而朴实,《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举世瞩目,但能够使人毕生追随的首先是仲景先师的高尚品格。早在1800多年前,医圣即在《伤寒论》原序中论及“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从而自身发奋,思求经旨、博采众方,力图济世活人的宗旨昭然明示。
聂惠民认为,医圣仲景最大的贡献,也即《伤寒论》巨大魅力所在,是其所倡导的医者当先正其心、方可精其术,不图为己扬名获利,但求与民除苦消灾的崇高精神。聂惠民时刻在遵循先贤的教诲,践行先贤之道路。
每每提及医圣,聂惠民内心崇拜溢于言表:“张仲景其人、其作,深深印在我的心里,时时刻刻铭记着。看病用的是仲景经方;待病人以仲景医德标准要求自己。”
诊技谨守辨证论治
聂惠民指出,仲景学说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是理法方药紧密结合的典范。①其辨证,系统全面,察其症、脉及演变,以明病位之所在,证候之属性,邪正之盛衰,演变之趋向,预后之吉凶;②其论治,因证立法,因法设方,因方用药,法度严谨,配伍精当,照顾周全。聂惠民概括为“二准、二对”原则:即辨证准,立法准;选对方,用对药。聂惠民临床上尊仲景,崇经方,力倡“取仲景法,严遵经旨,用仲景方,灵活变通”。临床时结合个人之经验,古今结合,其效更宏。如柴胡剂治郁证、苓桂剂治咳喘、陷胸剂治胃病等方面,灵活自如,方简效优,从而探讨出运用经方的规律与特点。
3.望、闻、问、切,“四因”制宜
聂惠民四诊,重点强调脉诊,亦是遵仲景经旨“平脉辨证”之法。《伤寒论》以“XX病脉证并治”为每篇命题,说明诊疾论病是以脉、证、治三者相互结合的。仲景辨证重视“因人、因时、因地”,聂惠民在此基础上增加“因病”制宜,而称“四因制宜”,强调要考虑疾病本身的特点、病因病机病位病性、传变规律等,综合判断,以定论治。
注重“和法”,顾护脾胃
“和法”是《伤寒论》中的基本治则。聂惠民临证擅用和剂,通过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升降、调和脾胃等法,以“和法”治疗六经病证,必使病邪尽除,病愈而不伤正。发表的“论《伤寒论》之和法”一文中,系统阐述了她临床应用和法、和剂的法则和规律。
聂惠民临证注重顾脾胃,强调“治病留人”。她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此对各种慢性病、疑难病的治疗,重视对脾胃功能的调护,当伴有食欲不振等,必先调理其脾胃,再治他病;即便是脾胃功能尚调者,亦须时时顾护其胃气。
经方活用,首推合方
聂惠民应用经方,灵活化裁,力倡“合方论治”。她撰写了“论《伤寒杂病论》合方法则的优势”“论《伤寒杂病论》的组方特色与经方创研优势”等多篇学术论文,系统述评经方应用及合方法则,其合方论治理论颇具学术影响力。聂惠民承仲景合方之旨,创新合方之意,探寻合方治疗疑难杂病的优势,开拓合方应用的途径,为经方及经方合方的临症应用开辟了新的思路,也为《伤寒杂病论》指导临床指明了一些新的方向。
痼疾沉疴,经方建功
聂惠民擅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其经方取效验案不胜枚举。曾有一位70岁的辽阳老妇人,其症为舌痛难忍,舌头不敢动,不敢嚼,舌面上半边是溃疡,已溃烂凹陷,舌色鲜红。什么都不敢吃,整日口含冰块,舌痛方能稍缓,患者辗转沈阳、天津、北京等地经中西医治疗均未效,西医院诊断不是舌癌,但也无法治疗。病已两年,痛苦不堪,慕名前来求治,聂惠民取“竹叶石膏汤”化裁,服药7剂后,舌痛明显减轻,老人欣喜异常,治疗3个月以后,舌头溃烂凹下去的部位慢慢恢复正常色泽,舌肌生长平复如常人,病愈后十几年未复发。
伤寒大家聂惠民,55年来在伤寒论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为业内人士所称道,亦为世人所敬仰。她与《伤寒论》的一世情缘却更令人感动。她,已是耄耋之年,仍沉醉于仲景学术,不忘初心,孜孜以求。(张宁 杨志云)
聂惠民老师相关推荐:聂惠民:教育“回归”引领中医辉煌未来
- 上一篇:裴永清:真正的养生是身心共养
- 下一篇:慈母严父聂惠民